摘要:每餐少吃,多吃几餐,杜绝垃圾食物,多吃含维生素C,镁,铁,锌等元素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每天5份蔬菜,3份水果)、多喝水,减少主食,多吃豆类,适量瘦肉,鱼类。 ...
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她会逼迫自己意识到胖是有害的,主动夸大胖的坏处,不断告诉自己:DJ这个行业看重外形,如果不瘦下来,自己就赚不到钱了,好像是一个思想的钢印,不减肥我就别干了。医学上,体重指数超过24,小于28,考虑超重。
我们忙于产出工作价值,缺少娱乐和运动的时间。▲ 图 / 《大饿》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符合手术标准、过度肥胖的病人,愿意接受缩胃手术治疗的只有1%左右。司美格鲁肽的滥用,有大众对于肥胖作为疾病认知不足的原因,也反映了在科学和社会心理之间,有一道广阔的鸿沟,而数量庞大的人,就站在这条鸿沟外观望着。▲ 图 / 受访者提供从去年开始,作为减重科医生的他,频繁接触到司美格鲁肽这种药物。宋子豪也在停药半年后又胖了起来。
打针的时候,他没有食欲,很少吃饭,也没力气运动,停药之后,食欲立刻回归,但运动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是没有的。杜萧月曾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只打了一次,裤子已经松了,得配皮带。90后李波儿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去减肥的。
付钰鑫说:这其中的痛苦,只有自己能体会。李海霞说,社会上充斥着各种美幼瘦审美标准,胖一点,我就会很焦虑,网络上好看的穿搭博主都很瘦,不断强调瘦才是美。朱姝说,自己就是别人口中的大骨架女生,一直都看起来很壮实。在她看来,人类是有多样美的,与其让自己显瘦,不如在现有的基础上打扮自己、愉悦自己。
在银行工作的付钰鑫也一直不放过自己的体重。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减肥?只有减肥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吗?社会对于肥胖者是否有足够的宽容度和适配度?——————————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天气转暖,这句话又被很多年轻人惦记起来。
她感到自己是突然胖起来的,高中时一个假期胖了20多斤。针对当下的减肥热潮,石劢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正确看待体重问题。2023年5月,深圳一名15岁女生因过度减肥去世引发讨论。另一方面,在白幼瘦审美标准裹挟下,不少年轻人产生身材焦虑。
通过手术,付钰鑫的胃部缩小了3/4。为了消耗脂肪,他每天咬牙跑5公里。随着内心不断成长,她与自己的体重和解了,不再关注体重秤上变化的数字,也不再刻意控制食欲,我更尊重自己的内心,想吃的时候就吃,想运动的时候就积极运动。石劢建议年轻人参考《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对自己的身材进行科学评价,一般我们根据BMI即身体质量指数对成年人体重进行判定,指数在20-24之间是正常的,大于24属于超重,超过28则属于肥胖。
医生建议他进行袖状胃手术,俗称切胃。95后李海霞本来有着标准体重,但她觉得再瘦一点会更美。
张鑫是一名音乐老师,为了达到理想的身材,他用4个月的时间刷脂。张鑫说:要刷脂,有氧运动是最见效的,所以我就一直坚持跑步,每天多跑一点点,点滴进步都会让我很开心。
实际上,有关肥胖、审美等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怎样的自己,都可以自信地展示自我。为此,我们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吵。他从小就偏胖,上了大学后更是玩命长胖,他多次通过节食控制体重,但在减肥、反弹的循环往复中,胖到了310斤。直到多个相亲对象表示陈晓乐身材不够好,她才意识到,社会对女性的身材要求如此苛刻。90后朱姝与陈晓乐有同样的感受。
近年来,白幼瘦审美追求成为潮流,衣服的尺码越做越小,有受访者表示,自己100斤的体重,却要穿XL码的衣服。孙冬爱的父母经常督促她减肥,不断强调她身材不完美,有一次,妈妈让我去切胃,我认为自己只是胖了一些,不至于到切胃的地步。
吉林医药学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石劢一直关注减肥话题,他注意到,近年来不断曝出有肥胖人士在招聘中被拒的新闻,肥胖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不少不便与难题。从此她走上了控制体重的漫漫长路
不只困在身体的肥胖中执意减肥的年轻人,出于不同想法、目的。2023年5月,深圳一名15岁女生因过度减肥去世引发讨论。
付钰鑫说,普通人并不需要进行切胃手术,但一些超重、患有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人需要通过这一手段达到减重和治疗的目的。有演员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礼服尺码过小,根本穿不进去。上涨的体重不仅带来身体的困扰,也让她感受到生活中的不便。90后朱姝与陈晓乐有同样的感受。
在她看来,减肥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她一直和食欲较劲,为了减肥,她试过各种办法,有一段时间没吃过一顿饱饭,但效果寥寥。某娱乐圈经纪人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不再执着于减肥。
孙冬爱认为,更好的自己应该内心足够强大,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追求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人。减肥、减脂是一个独自作战的过程。
在近期举办的2024世界肥胖日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冰指出,肥胖人群可能面临心理困扰和社会困境。为此,我们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吵。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减肥?只有减肥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吗?社会对于肥胖者是否有足够的宽容度和适配度?为控制体重咬牙跑步、与食欲较劲孙冬爱是大三学生,从青春期开始备受肥胖困扰。2020年,全球36名学者在《自然》子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一份国际联合共识声明,呼吁停止肥胖歧视。张鑫说:要刷脂,有氧运动是最见效的,所以我就一直坚持跑步,每天多跑一点点,点滴进步都会让我很开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我越来越感受到身体是一个精密的仪器,你更多呵护、爱惜,身体就会给你更多积极的、正向的能量。视觉中国供图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天气转暖,这句口号又被喊出。
他说:我们呼吁社会大众注意身体健康,但也要重视社会评价对减肥人士心理产生的影响,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提高适配度和便捷度,让他们在应对肥胖问题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免于因此受到职业选择和婚恋交往困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 实习生 刘小芃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4年04月12日03版。
针对当下的减肥热潮,石劢认为,年轻人首先要正确看待体重问题。但并非做完手术就一劳永逸,术后他需要经历长期的调养,不能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半年后才恢复到正常生活。